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城市的“面子”,隐藏于地下密集交错的各类电缆与管网,是城市的“里子”。为保障现代城市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地下高压电缆在城市电网输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保障线路安全、节约空间资源、绿色环保等优点,与安全供电、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被喻为“城市生命线”。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地下电缆及管网建设纷纷按下“加速键”,在运维及改造等方面推进创新。许多城市将其视为关乎民众福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在合肥人的脚下,密布着高压电缆,源源不断输送可靠电力至千家万户。近日,据合肥供电公司称,合肥正计划加快推进声纹识别等“黑科技”应用落地至高压电缆运维工作,让“城市生命线”变得更可靠,保障用电高峰供电更平稳。
作为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电网之一,越来越多的道路沿线架空线路进行“入地”,一举改变了过去合肥主干道线路密如蛛网布的面貌,极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也让城市面貌变得更加清爽有序。随着冬季用电高峰期将至,为确保今冬明春城市更可靠供电,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定期对全市的电缆隧道进行全面巡视,及时消除隐患。该中心每天24小时通过隧道内部的巡视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掌握电缆真实运行情况,精准定位异常并做好处置,始终确保电缆平稳运行。“像裕溪路等电缆隧道内的机器人具备视频分析、红外测温、环境监测等七大类功能,每天自动开展多轮巡检。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高压电缆精益化管理平台’实时掌握电缆运行情况,出现异常平台自动报警并发送短信至我们的手机端。”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运维人员王谋畅说。截至10月底,合肥拥有四个专业地下电缆隧道,内部集合重要高压电缆16回。目前,合肥电网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地下高压电缆总长度达531.11公里,占比全省同类型电缆长度超70%。目前,合肥供电公司正和相关科技公司合作,计划加快推进声纹识别等“黑科技”应用落地至高压电缆运维工作中,同时也将加快高压电缆建设工作。预计至“十五五”末期,合肥地下高压电缆长度将发展至300回以上,总长度近1000公里,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更可靠电力。入冬以来,北方各地都进入了供暖季,哈尔滨市民发现,家里的温度比往年稳定了不少。稳定的供暖,来自当地供热管网的智慧化升级。今年,哈尔滨供热公司对区域内的地下供热管网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新铺设的光缆,实时捕捉到管线运行的动态数据,传输到后台逐一排查,一旦发现异常,就能精准定位,从而有效调节温度。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旧改”“新建”这两个关键词将伴随城市更新始终。“以往无人机更多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巡护,此次我们创新应用于地下电缆防外破工作,实现‘一键护航地下能源动脉’。”近日,国网天津电缆公司运检部保电和智能化专责石云飞和同事们对两套最新部署的无人机固定机巢开展试飞巡检。“电缆虽深埋地下,但影响其安全运行的‘威胁’则大都在地面。”石云飞解释,“近年来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破土施工作业大幅增加,当电缆路径上方有大型机械施工时,我们部署的无人机就可以自动识别并告警。”在南开区海光寺地区某电力开闭站内,无人值守的固定机巢舱门打开,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飞行,飞行区域覆盖半径可达6公里,全程无须人员发布指令。电缆运行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对周边15处固定施工场院一键快速巡检,外破隐患自动识别,巡检报告一键生成,有效提升了电网主网安全可靠性。除了及时发现外力破坏电缆隐患,无人机还能对电缆终端塔进行巡检测温。在220千伏万楚线1号塔的上空,无人机正利用搭载的30倍光学变焦摄像头对电缆终端进行拍摄。该无人机从220千伏万汇路变电站固定机巢起飞,可以实现周边23基电缆终端塔的自主巡检和红外测温,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人工方式,算上路程和休息时间,完成23基塔巡视测温至少需要2天时间,现在通过无人机点云建模和精准航线规划,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开展终端塔远程巡视测温,完成同样工作仅需要6个小时,并且自动生成巡检报告,便于我们更及时发现、处置缺陷隐患。”国网天津电缆公司电缆运检第三中心运检工苏浩介绍,“我们将继续优化缺陷隐患识别算法,对周边电缆线路和通道进行点云建模和自主巡视,真正实现无人化巡视。”来源 | 上缆所传媒
引用 | 央视新闻、人民网、合肥在线等
文字 | 王沐木
编辑 | 卢羽佳
审核 | 何晓芳
【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您对本文修改部分存在异议或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上缆所传媒”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